附近一百元约-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,400元3小时快餐,真人同城炮约qq群

读书致死见痴情
2020-10-20 15:48:40          编辑:周媛 | 作者:张人杰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5570

歌德写的《少年维特之烦恼》名噪一时,影响很大。当时的少男少女以读此书为时髦。德国一些失恋的男青年读了此书,深陷其中不能自拔,屡屡有自杀倾向。但歌德自己却没有受这本书的影响,越活越滋润,而且活成了寿星。歌德80岁的时候还在和一个18岁的女孩子谈恋爱。

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故事。汤显祖写的《牡丹亭》经过刊印发行,很快成为畅销书。一些才子佳人对此书爱不释手,恨不得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。江苏扬州有位待字闺中的女子金凤钿,一天偶然得到一本《牡丹亭》。她原本想随便翻翻,打发寂寞无聊的时光,谁知读了几页便陶醉其中,茶饭不思。从来没有体验过爱情滋味的人想象着像杜丽娘那样去爱一场。

金凤钿终日捧着《牡丹亭》,或反复吟诵,或浮想连翩。她想象着写这本书的人是什么模样,能够把爱情写得如此动人心魄者一定是一个很痴情的男人。她深深地爱上了作者汤显祖!按捺不住内心奔涌的爱流,她提笔给老汤写了一封热情火辣的情书,大胆表白“愿为才子妇”。

古代邮路不畅,此信在路上辗转耽搁了好长时间,到了汤显祖手中时金凤钿已经郁闷憔悴而亡。汤显祖接信后十分感动,特意赶到扬州,为“铁杆粉丝”金凤钿料理了后事。

作家王蒙认为,一些作家写出特别痛苦特别绝望的文学作品,其实是他(她)感情的一种渲泄。作家本人当时或许就处于极为窘迫的人生境遇,感到痛苦无助,于是拿起笔来直抒胸臆,浇心中块垒。写完了也就完事了,他(她)自己绝不会沉溺其中。可怜的是某些感情太脆弱太容易伤感的读者,过于陷入书中情节。

尽信书不如无书。一个有主见的读者,读书时应该“运用脑髓,放出眼光”(鲁迅语),思考辨别一番,书中所言哪些是正确的,哪些是错误的;哪些可以效仿,哪些应该摒弃。如此,才不至于被书本牵着鼻子走,让书为我所用,从书中获得有益的营养。


责编:周媛

  下载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