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湘江北去,成千上万年的沉淀,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岛屿,株洲段最北端的古桑洲就是其中之一。
此岛形成的年代已经无从考究,据原大队书记杨少梅介绍,古桑洲最早是尚姓,后来尚家娶了罗家的女儿,作为陪嫁,划了一半给罗家。后来两家起争执,古桑洲划归罗家,尚家人被迫迁到如今的尚家洲。
如今岛上,尚家、罗家都没有了踪迹,居民多是杨家人,从江西经浏阳迁入,此外还有郑姓居民。
岛上老人介绍,早几年,贵州二三十个赵姓人寻根过来,查族谱记载祖上于明朝避难去了贵州。族谱还记载了始祖葬于湖南古桑洲竹山乌龟塘龟背位置,历经几百年,龟塘居然还在,只是龟背位置建了住房。
老辈人回忆,小时候到竹山玩,看到过残垣断壁。一拨人带了纸钱、香烛、花炮等举行了一次隆重的祭祖。他们还准备重修祖坟,但因其上建了房而作罢。
贵州赵姓人始终把湖南古桑洲当作祖籍。
古桑洲自古以来就是打渔养蚕为生,上个世纪,古桑洲涨水被淹没,市里派船把居民接到岸上。1966年,为了加固岛屿,市农产品公司受委派来岛上指导大规模种植良种桑树,以前这里只有本地的野生土桑树。
鼎盛时期,古桑洲有一个大队三个生产队,如今,打渔的生计没了,养蚕收入也不高,政府给岛民发放了补贴。岛上原有300来人,后年轻人多到外面打工,现在岛上也就百余老人留守。这里没有学校,没有医务室等设施,但保留了一个社区,也是如今株洲最小的社区了。
?洲上居民很早就以种桑养蚕而闻名,晒干的蚕茧需要手工撕开制成蚕丝。杨经纬 摄
每年涨水退潮后都有不少野生小鱼搁浅在沙滩上,岛上居民捡来洗干净,烘干卖给游客,也成了岛上特产。 郑安戈 摄
明代古墓——罗瑶墓。郑安戈 摄
以前,岛上居民有很多家庭靠打渔养家,所以晒鱼干是岛上居民的传统食品。蔡平 摄
这栋老房子建于1978年,原是古桑洲集体养蚕屋,84年时卖给了岛上9户洲民居住。 彭永芳 摄
虽然有义渡,但当地还是人性化管理,每家保留一条船,以防突发疾病求医等需要。 杨经纬 摄
古桑洲是湘江株洲段第二大江心岛,岛长3.5公里,平均宽仅250米,占地面积约560亩,俯视它时,像一条在江中游动的鲶鱼,故又名鲶洲。 赵凯 摄
城区都通了管道天然气,但岛上只能烧罐装液化气,需要乘船到市区换装液化气罐。蔡平 摄
如今岛上的居民多为老人,年轻人都离岛寻求发展了。彭永芳 摄
责编:张弥郁
来源:株洲高新区(天元区)融媒体中心
下载APP
分享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