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红砖青瓦,白墙石地,立柱横梁,两层八间,右边竹荫掩映,左边杉林挡风。这就是我的老屋。
老屋建于1985年。建老屋前,我们一家八口挤住在四间土砖屋里,只有两间卧室。随着我和姐姐们一天天长大,家里住的地方越来越紧张。父母于是决定另建新房。
那时建房不似如今什么建材都能够买到,大多只能靠自己临时准备。红砖是建房首要解决的问题。父母从村子附近请来五个做砖师傅,开挖屋后山边的菜土地,找到合适的黄土做红砖。记得当时的工价是一块毛坯红砖一分钱。
师傅们挖土、和泥、上模,扮出的毛坯红砖整齐地、有一定间距地堆放成墙后,照看毛坯红砖让其晒干就成了主人家的事了。每天傍晚,母亲要把稻草扎成的“毛扇”覆盖在毛坯砖墙上,遮挡露水或防止雨淋,第二天在太阳刚刚露脸时又要将“毛扇”揭开。有时,突然下大雨,我和姐姐们还得飞奔,帮着母亲加盖薄膜在砖墙两侧。
毛坯砖晒干后就是烧制。父亲挑个好日子,请来装窑师傅,邀来亲戚们帮忙,你一担我一担,一圈煤一圈毛坯砖,外围再用土砖围挡,用小钢筋丝固定,一层一层的往上堆。最后在窑底点燃干柴,引燃窑中的煤块,火势一层一层慢慢地往上蔓延开来?;鸸獯油磷┓熘忻俺隼?,袅袅青烟向天空飘去。半个月后,窑中火苗熄灭,冷却一段时间后,再拆窑,一块块鲜艳的红砖就出来了。
河沙也是建房必备之物。姐姐们从附近的小河里用撮箕淘上岸,堆集在一起,再用板车一车一车地拖回家。正屋横梁、小楼板,楼梯踏步、阳台栏杆片,都是父亲在一个又一个夜色里自己倒模做出来的。屋檩、屋椽则是从村上林场买回树裁切成的……
建材备好,就开始正式动工了。一天、二天……一米高、二米高……两个月时间不到,房子顺利封顶,在一阵响亮的鞭炮声中完工。
粉刷墙壁,铺打地面,装配电路……当年底,我们搬进了新家。那一晚,我躺在新房的床上激动得好久都没有睡着,总是追着母亲问这问那。
我上初中后,二楼右边那间房就成了我的书房。冬夜,屋外北风呼呼,母亲提来的烘笼温暖了我的身体,温暖着整个房间。夏夜,池塘边蛙声齐鸣,我坐在书桌边挑灯埋头啃着书本。
后来,我到县城读高中,到外地上大学,参加工作进了城,呆在老屋的时间越来越少。期间,姐姐们一个个先后出嫁了,独留下父母守住在老屋。
春夏秋冬,时光流逝,双亲先后去世,奔波于生计的我无暇顾及老屋。饱经沧桑的它就那样空寂的立在那里。
今年回乡拜祖时,走进老屋,发现屋前屋后杂草丛生,屋顶瓦片掉落。我们喊来几个师傅,花了几天时间将屋顶修葺一新。
伫立在老屋前,我思绪万千,仿佛又看到了那袅袅升起的炊烟,看到父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,还有母亲站在屋前阶基上呼唤着我的乳名叫我赶快回家??烧庖磺卸家殉晌位?,那再也回不去的少年时代,再也见不到的双亲。老屋,承载了我那么多的往事和回忆。它就是我心中的寄托,精神的原乡,还有那抹永存在骨子里的浓浓乡愁。
责编:周媛
初审:周媛 二审:唐?;?nbsp; 终审:易湘锋
下载APP
分享到